热书吧_言情小说吧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275|回复: 1

[感慨万千] 饭盒年代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7-7 20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那时我们每年都学方方正正的政治课,每周都有方方正正的班会课,我们会端端正正地坐着,背诵方方正正的思想品德内容。

71184C55355A.jpg


走进学校,无意中看到教学楼前长方形的大屏幕上正投映一段话: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,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。

思绪陡然拐进了方方正正的八十年代,那时教室是长方形的,黑板也是,教我们的老师脸是国字型的。我们坐在方形的凳子上,挺直胸膛,收紧因饥饿而干瘪的肚子,很努力地把自己坐成直角的形状。老师用平板的语调告诉我们,字迹潦草,做人就不会端正。于是我们端端正正地坐着,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。

那时吹进教室的风也是直的,雨似乎也是直的,国字型脸的老师是不会给我们情面的,写作文时,我们的字写得歪斜些、潦草些,老师就在我们的作文簿上画一个大大的“×”,我们不用量,也知道那两条直线构成的是直角。有时,穿方正中山装的老师会勃然大怒,一把将作文纸撕下,也不管是否会撕碎我们的自尊心。

讲评作文的时候,我们的老师会砰砰地敲打着长方形的讲台桌子,瞪圆眼睛,怒斥我们:“字都写不端正,我不允许这样的歪风邪气存在的!”顺便说一句,在八十年代,“歪风邪气”这个词似乎跟那时的喇叭裤一样,流行了一段时间。端正的讲桌在老师敲击下有些歪斜了,不是老师用力太重,而是它太老,超龄服役,桌面斑驳,木钉榫枘松散,不堪重负。无辜的桌子像多年以后的我们,轻微地叹息一声,歪斜一下后又努力地挺直身子。

端端正正地坐了一个早上,我们扑棱着翅膀,来到同样方正的食堂。蒸饭用的屉子,用砖头砌成,是方正的;我们的饭盒是铝制的,长方形的,似砖头。同样方正的蒸饭房挤满了人,不是我们饿,也不是我们为学习争分夺秒,如果我们晚到一点,我们挨挨挤挤的饭盒可能受不了别的饭盒的挤压和撞击,歪倒在肮脏的台子上,饭盒会被挤出装它的塑料丝袋,有时盒盖会被挤开了,饭团饭粒掉出来,有些饭盒会掉落地面。食堂蒸饭烧煤,黑黑的煤灰落满地,被蒸饭前手上提的饭盒里溢出的水一搅和,黑不溜秋的,一盒饭就报废了。你抗议也没用,找不到对象,只能让怒气和着嘴边的口水咽下去,留给辘辘饥肠去抗议一个下午了。

八十年代的中国还很穷,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更穷,读得起书,吃得饱饭,就很满足了。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那时的贫穷状况,家里一天三顿都是稀粥,捞点稠的留给干重活的父亲,剩下的粥真的照得见人影。我们上中学,能吃到干饭,成了很多孩子羡慕的对象。带的最多的菜是咸菜,农村里多栽种芥菜,产量高,可充饥,还可撒些盐巴腌起来,长年累月的吃。炒咸菜的时候放的油很少,多搁盐,储藏时间长些。咸菜耐吃,其实也是少吃点,贫困的饭盒年代,即使是最低贱的咸菜,我们也不能可劲儿地吃。高档一点的,就是豆渣丸。逢年过节时,家里做豆腐,猪都没口福吃的豆腐渣,加点地瓜粉,搓成丸,拿到油里炸一下,如果丸里再加点炒熟的花生碎末,就是我们难得的美味佳肴了。一盒干饭就一小块油炸豆腐,就是饭盒年代的高档消费了。

那时穷,我们没有余钱上饭馆,能折磨的只有自己的胃了。从饭盒年代走过来的人,胃一般都不好。用饭盒蒸出的饭硬,大米养人也磨胃。饭盒里的水不能洒,水少了,饭硬得像土块,难以下咽。我们提着饭盒,小心翼翼地走向食堂,再小心翼翼地放进蒸屉。饭盒放下,但我们悬着的心并没有落下。蒸屉下放一口大锅,里面的水不知多少天才换一次,浑浊如泥水,一沸腾,经常冲击着放在底层的饭盒,白米饭就变成黄米饭,散发一种难闻的气味。我们最怕自己的饭盒垫底。于是就有人偷觑机会,把别人的饭盒放在底下,将自己的快乐建在别人的痛苦之上。这样的事儿,我们都干过。自己原先摞得整齐的饭盒经常被别人的饭盒踩在脚下,我们也让自己的饭盒扬眉吐气几回。食堂师傅在的时候会监督我们按次序摞好,他不能时时都坚守灶边,于是权威和规则被打破了,你拿我垫底,我把你踩在脚下。这样提来提去的后果,就是饭盒的水洒了,饭和心都变硬了。建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,很快就演变成自己的痛苦,别人的快乐。这样循环往复,叠床架屋,怨气和戾气就堆积下来,尽管是在无意之中。很多习惯就在这无意中养成了,比如我们脱掉草鞋,念大学工作穿上皮鞋,自然而然就欺凌那些别的草鞋,又被更锃亮的皮鞋欺凌。我们忘了自己草鞋的出身。

于是就有人吃不上饭了,忍一两次饥饿,自认倒霉。到第三次时,就有人忍不住了,开始偷别人的饭盒。起初还好,一些丢了饭盒的人还能够在食堂的旮旯找回饭盒,这是不幸中的幸。后来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。每年开学初,学校都会安排老师给我们的饭盒编号,并在饭盒侧面用红漆涂写。丢了饭盒的人,有时会在食堂邂逅那个似曾相识的饭盒,但盒上的红漆字被小刀刮掉了。

从饭盒年代走过来的人,有谁没有丢过饭盒,挨过饿?读高中时,我就丢过三个饭盒。那时学费才几块钱,一个饭盒要一块两毛五。每次我从母亲的数落声中接过买饭盒的钱,心里更多的是羞愧。第三次的时候,母亲的数落升级为怒斥了。我不怪母亲,一块两毛五,拮据的家庭要节省多少天呢。我们都是纯朴的农家孩子,能忍的都忍了,第三只饭盒丢了之后,我再也忍不住了。凭什么每回都要我吃哑巴亏,然后回家面对母亲忧愁的表情,再低声下气地接过钱?

在操场上徘徊三次,又出入食堂两回,我激烈的心跳才有点平稳下来。饥饿和怒气给了我最大的勇气,我第三次踅进食堂,偷觑没人注意我,就拿了一个饭盒,然后低头走出。从食堂到宿舍,有一段距离,我勉强抬头看前方,却什么也看不到,我的身后似乎落满别人鄙夷的目光,冷汗涔涔地从背上冒出。直到我回到方方正正的宿舍,坐在如饭盒的床上很久,冷汗还在汩汩地冒出。我劝慰自己:别人拿走我三个饭盒,我只是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一个拿回。

多年以后,与中学同学聚会,无意中说起饭盒年代,寄宿过的同学都坦然说自己曾“偷过”饭盒。饭盒年代,能够独善其身的人很少。一种在暗中涌流的集体无意识,比偷窃的后果更为严重。我们当中的很多人,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,是什么把我们人性中的恶逼出了呢?或者,恶本来就囚禁在我们心底,我们只是不经意将它放出笼子而已?

我们相互打趣,这个说:你小子,说不定你偷的是我的饭盒。那个说,我还怀疑你偷走我的呢。我们都哈哈大笑,没有人在意这中学生活的小插曲,更没有羞愧、激愤和丝毫的痛心疾首。我却陷入沉思:或许我们只偷过这么一回,但人性中的恶,何止是释放这一次啊。我很纳闷,为什么方方正正的校园里,暗地里却有老师所说的歪风邪气在运行呢?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风气一直吹刮到我们工作多年以后,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。只是名称变了,不叫偷。

那时我们每年都学方方正正的政治课,每周都有方方正正的班会课,我们会端端正正地坐着,背诵方方正正的思想品德内容。但没有一节的德育课谈到跟我们切身事儿有关的问题,比如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安置好一个普通的饭盒。方方正正,但不落到实处,就容易大而无当,如那水洒出很多后蒸出的饭又干又硬的饭盒,吃下去,难免会消化不良的。

刚读到北大教授张维迎的一句话: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,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,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准会大大提升。我就想,观点有些偏激的张教授一定也经过饭盒年代,和我们有相似的经历。

知识越多,道德水准越低,这是什么悖论呢?饭盒年代,或者叫它“饭盒时代”更准确些吧。

(摘自《读者》杂志)
上一主题: 幸福的理由
下一主题: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3-7-7 23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曾经我也有一个,现在找不到了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热书吧发布的饭盒年代帖子由网友提供或转载于网络,若发布的饭盒年代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.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热书吧(itxts.net) 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5-2 13:51 , Processed in 0.087700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Tencent Cloud. Template By 【未来科技】【 www.wekei.cn 】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